本文系網易沸點工作室《談心社》欄目(公眾號:txs163)出品,每天更新。
最近熱播的《長安十二時辰》,為觀眾奉上了一臺好戲。
細節考究、拍攝技術一流、情節跌宕……
半個微博,都將它評為“年度第一古裝劇”。
劇中對長安城的還原、畫面、分鏡,堪稱國產劇頂級,特效更是比肩國際水平;
1275年前的長安被完美還原 / 《長安十二時辰》,下同
作者在原著中,寫到了一套“破案機關”傳遞消息用的“望樓暗號”:
利用信號板翻轉,向城中各處傳遞情報。
望樓通過信號板翻轉傳遞信息,酷似蒸汽時代“摩爾斯電碼”
原著作者并未細究這部分情節,他以為,信號板只是隨便翻翻。
而電視劇,真真實實設計出了這套天馬行空的“望樓系統”。
原著作者馬伯庸微博
細節認真用心,劇情扣人心弦,讓眾多被大片養刁口味的觀眾也直呼過癮:
開播不到兩周時間,豆瓣上已經有超過5萬人打滿分,評分高達8.6。
這部能讓觀眾沉浸式體驗的國產劇,吸引社長的還不止于此。
成年人世界的“生存法則”和心機,在燒腦的劇情中同樣體現得淋漓盡致:
錯縱交織人物,太子與丞相、新人與老油條間的明爭暗斗,可以說是一部教科書級的“職場寶典”。
1
成年人的世界,沒有兩全其美
生活中,經常有人向徐錦江老師學習:
一遇到難以抉擇的選項,就把“我全都要”掛在嘴邊。
許多人夢寐以求的“我全都要” / 《九品芝麻官》
現實往往容不得你“貪心”。
總吆喝著“我全都要”的年輕人,也難免要在許多事情上做選擇。
《長安十二時辰》給職場人的第一節課,就是取舍。
在劇中,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,任靖安司司丞(部門二把手),負責暗中收集情報,秘密維護長安治安。
在圣上舉行燃燈慶典的當天,有一群狼衛潛入長安,伺機制造動亂,欲行不軌。
李必身為靖安司的領導層,一邊要保全自己與太子的勢力,不影響仕途;
一邊又要漂亮地完成“捉狼行動”,保護受異族威脅的普通長安百姓。
少年有成的李必,幻想著自己也可以“全都要”,事事盡善盡美
李必雇傭雷佳音飾演的死囚張小敬負責捉“狼衛”,后者一語就點破他的幼稚:
“聰明,就以為自己什么都控制得住。”
隨著行動涉及的人和事越來越多,李必漸漸心有余力不足:
涉及其他部門的,需要溝通協調,他不能越權辦事。
如果一味莽撞,觸動其他人的利益,只會讓越來越多的人與自己翻臉,在“職場”中被孤立,仕途堪憂;
可案情危急,如果不繼續行動,長安數十萬百姓乃至圣上,都將有性命之憂。
“兩全其美”是不行了,他必須作出取舍。
李必選擇救百姓。
這樣選擇的代價是:朝堂上的“死對頭”,借此抓住了李必和太子一派的把柄。
其他一些官員,也選擇了和他劃清界限。
職場也好,人生也罷,魚和熊掌從來不能兼得。
選擇,就意味著“有得有失”。
在“一線”緝兇的張小敬(雷佳音飾),同樣面臨抉擇:
長安地下城頭目面前,如果他選擇保護官府暗線,就會喪失獲取線索的唯一機會;
指認暗線,就會失去部下的信任,喪失自己所有人的人脈。
最終,他做出了選擇。
職場拋出的選擇題有很多,大多很難做到兩全。
只有先緊緊握住一個選項,才能保證自己不在優柔寡斷中“滿盤皆輸”。
明白自己最想要什么,能夠承受什么;
隨時隨地做好衡量利弊的準備,并承受可能到來的犧牲,這才是職場人的常態。
更關鍵的是,一旦決定,就不要滿心后悔。
2
職場需要知行合一
《長安十二時辰》中,有一句社長看來頗為有趣的臺詞:
多數男人所說的,和做的都不一樣。
實際行動,最能真正考驗一個人的能力與品質。
職場上也一樣,嘴上說得天花亂墜,一到做事就“原形畢露”的人,永遠不能真正獲得上級信任。
朝中權貴右相,曾感嘆:
用人做事,要觀其言,看其行。
許多漂亮話,只是故意說給別人聽的,口口相傳的“功績”,判斷不了一個人的本來面目。
從只言片語中,弄不清一個人的本來面目
正如一些官員,整日用花言巧語希望討得右相歡心,求得升遷。
右相很明白,這些人未必有真才實學。
放在職場也大抵如此。
實力,始終是看你做了什么,并非說了什么。
只會溜須拍馬的人, 注定走不了太遠。
但是,職場上,不會說話的人,或許同樣難以生存。
李必的下屬徐賓,平日話不多,為靖安司做出了大量貢獻。
李必執意對案子追究到底,下屬好言相勸:
把人捉到就行,多管閑事,可能做多錯多,反會被人詬病。
下屬的這些“經驗之談”不無道理,說話的方式卻觸犯了職場大忌。
他在無意間將領導當成了孩子來教訓,擺出了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。
給領導找不痛快,也為自己制造了麻煩:
李必當即向他潑了一盞墨水。
也因為這番話,李必不再信任這個下屬。
李必遭皇帝懷疑時,想到的第一個內奸也是他。
職場中的所謂言行一致,就是既會說,又會做,并且言行與自己的地位、職務、能力、品質相符。
無論是言過其實,還是言行錯位,都是在無形中給自己的職場“埋雷”。
3
懂得聆聽,是職場新人的必修課
很多時候,領導比我們想的更“腹黑”。
職場新人的受挫,或許就是從聽不懂領導的“潛臺詞”開始的。
李必和張小敬一心查案,受了許多氣,也踩了不少“坑”。
于是接到了圣人口諭:
領導的口諭,句句暗藏玄機
李必聽完,認為領導是在肯定自己的工作,夸獎太子。
來傳話的驃騎大將軍恨鐵不成鋼,扇了李必一巴掌:
李必,對領導的“潛臺詞”其實一無所知:
“忠心辦事”——你是為誰辦事,圣人還是太子?
“一心護佑大唐子民平安”——置圣人的安危于何地?
“今日受了委屈”——誰給你的委屈,你做事別人就不能干涉?
“我已經知道了”——長安城的危機解除了么?
幾句看似褒獎的話里,滿是心機。
連他自己,也不能再為李必和太子說好話 /《長安十二時辰》
而此時,對著李必掏心掏肺的大將軍,一樣不清白。
將軍犯下“偷盜宮中金銀器”的罪,圣人漸漸對他起了懷疑。
他勸說李必,只是想擺脫罪名;
并且,擺出一副弱者的姿態,與太子一派脫離關系的同時,也不撕破臉。
每一件事,每一句話,都在為自己的仕途考慮。
李必對此毫無察覺,結果幾句話的功夫,又被大將軍擺了一道。
郭利仕離開時拒絕李必攙扶,暗中劃清界限
不是每個領導都會像劇中那樣“黑心”,用“潛臺詞”和下屬交流。
但是,能從領導的交代中,明白他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是每一個職場新人的必修課。
美國實用技能勞務秘書委員會部門(SCANS),曾公布了工作中的“五項競爭力”。聆聽技巧,正是其中之一:
善于聆聽,善于捕捉細節。
不是讓你把心思全都花在揣摩上級的想法上,而是希望你,不要因為聽不懂別人的“弦外之音”而受傷。
4
職場,要學會共贏
有一種新人,有無聲無息把事情做崩的能力。
長安城的“捉狼行動”,因職場菜鳥李必思慮不周,產生了不少麻煩。
李必“深思熟慮”后,決定瞞著領導辦事,悄無聲息做“崩”工作
張小敬追趕狼衛到一處居民區,狼衛情急之下,將民眾當做人質,殺害了他們。
居民區的領導覺得,這是對他的羞辱,他要求李必交出張小敬,并且燒死張小敬。
李必急了:“您這是要燒死為大唐捉賊的人。不怕被責罰嗎?”
因為李必處置不當,雙方眼看就要刀劍相向,李必的頂頭上司“何監”不得不出面,替他擺平這些。
何監以理服人,逐條分析利弊:
“殺人的兇徒是塞外狼衛,已奪長安數條無辜人命。大司儀阻撓辦案,是要回護狼衛嗎?”
“重要線索在懷遠坊丟失,如果有人說坊民勾結狼衛,您也難以撇清關系;”
又放低姿態,承諾如果一定要有人“下火海”才能平息民眾憤怒,那就由自己去。
何監的幾句話,看似有些丟面子,實際顧全大局,實現了共贏
幾句話,分析清了利弊,又示弱給足了隔壁領導面子,圓滿解決了雙方的爭執。
解決問題,除了“占理”,偶爾也需要顧慮其他人的感受。
你總有需要別人幫助的時刻,“投之以桃,報之以李”的人際相處模式,不是沒有道理。
我們總是能在一些“職場上混得如魚得水”的人身上,發現一些共性:
比起精通人情世故,提升自我價值能讓你走得更遠;
有原則、有底線,能力卓越,也要品行、態度端正;
聰穎機警是好,但不能把心眼用錯地方;
悶頭做事不是不行,但你得慢慢學著去表達,去合作……
這并非“心機”,而是身在俗世,作為普通人,無法避開的一些“規則”。
職場不是成王敗寇的戰場,但能夠“平步青云”的人,哪一個不是“百煉成精”?
機遇和挑戰并存的地方,贏得總是那些有準備的人。
談心社,這里是年輕人談心的地方。微信搜索“談心社”關注我們,傾訴你的故事吧。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