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為文化與科技深度融合的典范,游戲產業的正向價值正在不斷被發掘和顯現,已成為推動文化繁榮、發展新質生產力、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力量。據統計,今年1-6月,國內游戲市場實際銷售收入1680億元,同比增長14.08%;游戲用戶規模近6.79億,同比增長0.72%,為歷史新高點。
作為2025ChinaJoy的重點會議之一,中國國際數字娛樂產業大會(CDEC)高峰論壇7月31日在浦東舉行。“游戲產業的進化,本質上是一場經濟形態的革新。”中國音像與數字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敖然認為,游戲產業的澎湃動力激蕩出千行百業高質量發展的新機遇。“展望未來,游戲經濟將伴隨Z世代的成長,從一種新經濟形態發展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力軍;將伴隨技術的迭代、文化的繁榮和消費的升級,釋放出巨大潛能,重塑經濟版圖和文化格局。”
?
“玩游戲”如何創造新價值?
游戲,特別是數字原生游戲,作為文化產業中最年輕、最活躍的組成部分,不僅具備上述各項產業特征,更通過“軟硬一體”、IP拓展、電子競技、文旅融合等多種方式,基于“游戲即服務”等商業模式創新,持續拓展游戲經濟的廣度與深度。
?
游戲產業一方面深深扎根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沃土,為自身的長青發展汲取養分;另一方面,游戲在文化產業生態中為文學、音樂、影視、旅游等板塊貢獻要素,發展融合業態,反哺文化產業;同時,游戲化思維的牽引力、游戲科技的創新力,以及游戲對文化、知識的獨特表達與表現,正不斷向更廣泛的外部領域溢出,促進文化與教育、醫療、工業等行業的深度融合,創造出更多增量價值。?
?
在敖然看來,“游戲經濟”呈現出顯著的漣漪效應:游戲產業自身持續增長,帶動文化產業加速發展,并促進文化向更廣泛的外部領域持續賦能。
游戲產業自身經濟價值持續提升。參照國際經驗中,游戲硬件銷售額普遍達到軟件1倍以上來估算,這就意味著中國游戲產業的經濟規模已接近萬億元。在產業主體方面,大中型游戲企業與小微創意團隊協同發展,頭部企業持續提升在AI、引擎等方面的技術與研發投入,小游戲成為新增長極,僅微信小游戲開發者數量就達到40萬人。在走出去戰略方面,游戲也是服務貿易中的增長亮點,中國游戲在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發行,連續五年規模突破千億元,成為縮小貿易逆差、提升知識密集型服務比重的重要動力。
游戲成為激發文化產業產值持續增長的新動能,是數字文化新生態中價值創造和流轉的關鍵樞紐。以IP為紐帶,游戲同影視、動漫、音樂等領域形成有效聯動,吸引優質創意、人才、資金等產業要素向文化領域集聚。游戲音樂、衍生影視內容廣受用戶青睞,《王者榮耀》《黑神話:悟空》等游戲音樂屢獲國際大獎;互動影游、VR實景體驗等融合業態展現出強勁的增長潛力。游戲直播等業態則催生了數百萬游戲主播等新興職業群體。游戲與文化非遺及區域文旅的有效聯動,產生了深遠的協同效應。受《黑神話:悟空》現象級熱度的帶動,2024年山西省旅游的游客接待量同比增長率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的2倍。
游戲正在推動文化產業向更多外部領域釋放外溢價值,“游戲+”連接起文化與千行百業。游戲中孕育的數字交互引擎等技術能力,被廣泛應用于工業可視化、建筑信息模型、影視制作等多元領域,構建數字和物理世界的橋梁。2024年,網吧、電競館和電競酒店等上網服務場所總量達到10.36萬,營收規模約900億元。“游戲化思維”正深刻啟發教育、醫療、金融等更多行業,不僅催生了多種寓教于樂的教育應用,也促進一批數字療法產品獲批國家醫療器械證并投入臨床使用,以提升視覺訓練、注意力強化、認知障礙防治等領域的趣味性與有效性。

從核心產業到文化輻射,再到跨界賦能,游戲經濟的漣漪效應正不斷擴散,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韌性。



